智能工程系开展新进教师培训 助力快速融入教学科研体系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0日      阅读:71

2025年9月9日,成都东软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工程系组织开展新进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温荷教授担任主讲人,围绕系部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教师成长等核心内容展开详细讲解,帮助新进教师快速熟悉学院和系部情况,明确工作方向与发展路径

学院优势显著,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培训伊始,温院长首先介绍了学院的显著优势。同时,学院在硬件设施与品牌建设上也颇具特色。校园装修品质高,从教学楼到图书馆的设施配置均体现品牌定位。

在管理变革方面,温院长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程:2021年,学校管理模式从“院系两级”升级为“校院系三级”,原计算机学院分设出智能学院,原人工智能系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合并为智能工程系,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架构,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智能工程系专业建设紧扣市场,人才培养精准定位

针对智能工程系两大核心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温院长详细解读了专业定位与培养方案。

人工智能专业定位为“智能系统的应用与研发”,课程体系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融合前后端开发与智能框架,覆盖Python编程、数据结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基础内容,选修课程涵盖图形图像、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且新增“大模型开发”课程,紧跟行业热点,培养方案灵活调整以适配市场需求。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则致力于打造“软硬结合”的特色培养模式,虽受硬件专业竞争、师资及耗材成本等因素影响,推进过程面临挑战,但课程体系已逐步完善:大一开设C语言,大二增设含爬虫内容的Python脚本编程,核心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框架等,选修课分“人工智能算法”与“物联网+嵌入式”两个方向,兼顾软件能力与硬件应用基础。

智能工程系招生态势良好,因材施教关注学生成长

在招生与学生培养方面,温院长分享了系部两大专业的招生情况:人工智能专业热度持续攀升,2025年计划招生220人,实际录取满额,报到200人,第一志愿录取占比达76%;智科专业曾因专业认知度低面临招生困境,后纳入计算机大类招生,通过师生讲坛、班级宣传等方式动员,目前已形成稳定生源。

温院长特别强调,教师需严格管控课堂纪律,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确保教学质量。

明确教师职责,搭建清晰成长路径

对于新进教师的工作与发展,温院长明确了核心职责:授课仅占工作的50%,其余时间需投入科研、学科竞赛指导等工作。她强调,课程教学需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前导与后续衔接关系,确保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全局。

在职业发展方面,温院长指出,职称晋升与薪资直接挂钩,助教需逐步向讲师、副教授、教授进阶,每级晋升薪资差距显著。晋升核心在于科研成果(如论文、项目),学院目前职称评定无名额上限,鼓励新进教师利用刚毕业的学术热度,抓紧时间发表论文、申报项目;同时,学科竞赛指导是重要工作内容,初期需组建学生团队,通过“以老带新”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为个人与学院积累成果。

此次培训内容详实、重点突出,不仅让新进教师全面了解了学院和系部的发展脉络与专业特色,更明确了教学科研方向与个人成长路径。后续,智能工程系将持续为教师提供支持与保障,助力其快速融入团队,共同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