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为了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聚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要求,新学期第2周,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开展了“教研风暴周”活动。本次活动,系部按课程的相关度划分了4个教研组,具体安排如下:
图1 教研活动安排表
为推动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大数据与云计算专业教师开展教研讨论。本次讨论围绕教学重难点突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关键问题展开,老师们分享教学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并确定了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2 大数据教研组活动现场
聚焦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专业引导三门基础课的衔接痛点,基础课程组探讨了如何打破课程壁垒的主题。例如专业引导课提前渗透核心课思维,操作系统课提供软件工程实践的底层支撑,通过共建案例库、设计递进式任务,让基础课形成合力,助力学生构建连贯的知识框架,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图3 基础教研组活动现场
数据科学课程组主要包括《数据科学》和《当代数据管理系统》两门课程的老师,研讨会中,大家对目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余红老师建议对形成性考核做了优化,将实验设置为8次,重点针对MySQL和MongoDB的安装和操作,并将四次实验的成绩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王宏老师根据说课反馈,建议将关系数据库理论如关系代数、E-R图和范式等理论放到MySQL系统之后讲授,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孟源媛老师提出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对企业真实案例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作业和实验分数在成绩中的占比或者可将实操加入期末的考评;罗帆老师对数据科学课程内容中数组运算广播机制内容的讲解,进行了分享。将晦涩的规则,转换为学生易于理解的计算方法,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值得大家在教学中借鉴;王泽、谢江、杨雅丽在课堂管理方面也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图4 数据科学组活动现场
程序设计课程组的老师就智慧时代的IT教育中“砍、改、强、融”教学改革进行了教学研讨。砍掉机械编码与孤立理论,摒弃单纯背诵语法、算法记忆、陈旧知识点的学习方式;需要改革的是打破“教师讲代码+学生做习题”的单向教学模式,升级为项目制、案例教学、AI辅助等;要加强的是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真实场景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要理解和融通的是技术伦理与跨域应用逻辑,以及课程思政的融合。
图5 程序设计课程组活动现场
各教研组认真组织,积极讨论,都完成了一场教学研讨的“头脑风暴”。思想的碰撞,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本周的教学研讨虽已结束,但教学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为新的起点,将前沿的理念、有效的方法带回各自的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创新,共同描绘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希望下一次研讨时,我们能分享更多源自实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