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亮点与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领域,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信息科学以及其他多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专业不仅涵盖了理论研究,还包括了实际应用,从基础的算法开发到复杂的智能系统设计,其研究和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理论基础,掌握智能软硬件设计与开发、智能信息处理与分析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前沿战略布局,深度整合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核心领域前沿技术,同时与国内知名科技企业如华为、泰迪、阿加犀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产业应用”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涵盖智能系统设计、智能硬件开发、智能感知技术等前沿方向,配备先进的智能应用实验室和智能硬件开发平台,学生可参与智能工厂等实际项目开发。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领域获得就业机会,就业竞争力和升学率均表现优异。
二、教学成果与资源
(1)教学资源
2021年,我校成功获批四川省人工智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际领先的智能实验设备和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自2022年起,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智能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本专业各类软硬件教学资源丰富,如高性能服务器集群、人工智能开发套件、深度学习框架等,满足不同层次和方向的学习需求。
(2)教学成果
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众多高水平竞赛中屡次荣获奖项,彰显了他们出色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在腾讯“开悟”人工智能全国公开赛——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强化学习AI赛事中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学生团队获得2024年高通边缘计算大赛银奖;在国际智能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我专业学生还多次斩获了蓝桥杯省赛、国赛等重要奖项。另外,在智能算法与应用开发方面,学生团队同样表现出色。这些成绩充分彰显了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3)就业数据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紧扣行业前沿,培养面向智能软件、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往届毕业生主要就职于软件行业科技公司、智能制造企业及重点行业企业。本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在智能软件系统研发、智能硬件开发等核心技术领域担任智能系统工程师、智能硬件架构师等高薪职位,更可投身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热门行业的智能解决方案研发。
本专业首届毕业生(2024届38人),就业分布广泛且多元化,展现了较高的就业质量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数据如下图所示。其中,76.32%的毕业生选择了企业就业,他们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成功进入国内知名科技企业(如大疆等),多数毕业生以应届生身份拿到月薪10k及以上的工作岗位机会,具体岗位有智能算法工程师、智能视觉、智能对话机器人等方向。此外,7.89%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就业,他们凭借出色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服务贡献力量。另外,还有7.89%的毕业生选择参军入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升学深造方面,本专业学生不仅可以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硕博学位,还可以攻读各类交叉学科与专业,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医学等前沿方向硕博学位,或通过校际合作赴海外顶尖院校深造,多元化的培养路径确保每位学子都能在智能科技浪潮中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根据历史去向数据,首届毕业生(38人)升学人数高达3人,他们被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录取,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深化专业研究。其中,985/211院校录取人数1人,海外(韩国)攻读硕士学位1人,一本院校录取人数1人。
三、专业未来前景
(一)国家战略新布局
国家持续推进智能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年7月4日出席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时指出,中国始终积极拥抱智能变革,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同时,2024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任务部署,联合开展2024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个层级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成都市于2025年印发《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力争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
(二)行业爆发式增长
企业数量: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进入2024年,人工智能企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6月30日,同比增长35.65% 。
人才缺口:据相关专家透露,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的在校生约4万人,和人工智能领域500万名的人才缺口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5 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2025年1月,猎聘平台AI技术整体人才紧缺指数(TSI)达到了3.24,明确显示出人才市场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的态势(TSI> 1即表示人才供不应求) 。
(三)全球竞争新格局
中美企业占比: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AI企业近3万家,美国占全球的34%,中国占全球的15% 。
专利情况: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专利数处于领先地位。
城市智能企业发展: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在2024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成都位列第23位,在中国入榜城市中排名第9。
(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国务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产业融合工作部署。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如多地针对人工智能企业在税收优惠、场地补贴、人才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发展。
四、专业主干课程与项目
本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深度学习与机器视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Linux操作系统、智能控制理论、智能感知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等。
本专业的实训课程完成的项目包括:
- 基于机械臂的智能水果分拣系统(大三)
-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大三)
- 智能交通流量优化系统设计(大二)
- 智能家居系统开发(大二)
- 基于Arduino的智能小车制作(大一)
-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推荐系统(大一)
成都东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欢迎你的加入!